龚柏龄弱冠从军 矢志救国
龚柏龄,原名世宗,号锡先,1881年出生于石门县望羊桥广洞山(现荷花村)。其父龚万表是前清秀才,但因家庭贫困,以师从邻里中医为学徒,后在当地行医为生。龚家有五个儿子,生活拮据。年幼的龚柏龄为谋生计离家外出,烧窑制瓦。其妻邱氏原本是龚柏龄长兄龚世家的未婚妻,但因其兄未成年夭折,龚万表便将龚柏龄与邱氏婚配,邱氏比他大九岁。
龚柏龄在石门县白云乡竹坝桥慈氏寺随官祖武读书,官祖武授课严格,加上家父的督导,使他自幼养成勤奋笃学的习惯。随着年龄增长,他逐渐明白,留在偏远乡村苟且偷生不如外出闯荡。他对清廷的腐败和民众的疾苦深感不满,因此决定加入新军。
1900年,龚柏龄在临澧愤而参加新军。在此期间,他结识了与革命党人关系密切的吴禄贞。受到吴的影响,龚柏龄对国社动荡、皇权落后的现状愈发不满,决心推翻满清政权,许身社稷,矢志救国。随后,他考入东北奉天讲武堂学习,毕业后即在北洋新军任职。
龚柏龄参加“滦州起义”
龚柏龄从小饱受人间艰辛的生活磨砺,形成了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。他深切同情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,为追求变革、反对腐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
在新军中,许多与他经历相似、对清廷腐败不满的下层军官聚在一起,逐渐形成了一个反清组织。这个组织在冯玉祥的提议下,正式成立为“武学研究会”. 成员们以读书会的形式密切联系,秘密酝酿推翻清政府的计划。龚柏龄成为核心成员,积极参与讨论和筹措经费,为推翻清廷做准备。
1911年10月10日,“武昌起义”爆发,全国响应。这场革命浪潮催生了滦州起义,1911年12月31日,王金铭、施从云等人召集龚柏龄等在滦州发动起义,宣布滦州独立,正式成立“北方革命军政府”。尽管起义最终失败,但它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,加速了清廷的灭亡。
龚柏龄抗日救国
抗日战争爆发后,柏龄时任津浦铁路线区中将司令官,负责战略要地。他坚守岗位,深入现场指挥,成功调运大量物资,屡建奇功,受到嘉勉。
在战事危急时,柏龄强烈抗议因韩复渠的避战导致敌军攻入济宁。他积极组织抗日力量,带领部队与地方民众联合击退日军,获得了显著胜利。
1938年,柏龄在河南成立冀鲁豫边区自卫军,与八路军共同作战,取得了很好的战果。他在任期间,治军严肃,深受群众拥护,并积极推行抗日统一战线,与中共建立联系,为抗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柏龄在抗日战场上多次面临险境,仍展现出英雄气概,勇于献身,深受人们的敬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