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盗墓的十大毒招
疑冢防盗,是一个考古名词,称为“虚冢”。虚冢本质上是利用假坟来隐藏真正的埋葬地点,通常由多个假墓穴构成。其中,最著名的虚冢为孔子弟子为其设置的五座假墓,目的是为了防止后人盗掘。
传说中,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,曾掘开虚冢,里面竟然出现了白兔。虽然这个故事显然不可信,但可以看出盗墓行为在孔子时代已然盛行,因此,反盗墓措施不可或缺。
十六国时期,石勒为防止母亲的墓穴被盗,选择了虚葬的方式,以混淆盗墓者的视线。石勒逝世后,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,设置虚墓。史书记载,在安葬石勒时,他们同时挖出十几个棺材,以迷惑周围的人。
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“十三城门出棺”的做法,可能受到了石勒虚葬的启发。石勒的后代虽继位,但根据史料记载,显原陵也被认为是虚冢,甚至有人传言石虎的尸体并未安葬。
另一种反盗墓方法是将墓穴挖在山崖上的
反盗墓的十大毒招
在探讨古墓的防盗手段时,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考古名词:“虚冢”。虚冢是通过构建假墓来隐匿真正尸体安葬地点的一种秘葬方法。这种防盗方式可以有效阻止盗墓者的侵扰。
最著名的虚冢例子是孔子的弟子为其设立的五座假坟。晚清文人俞樾在《茶香室丛钞》中提到,孔子墓的西侧有五座假坟,都是用石头砌成的,目的是防止后来的盗掘。
秦始皇时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。据说嬴政统一六国后,曾命人挖掘虚冢,结果竟然放出一只白兔子。这虽然有些荒诞,但反映出盗墓在孔子时代已成社会问题,因此反盗墓措施显得尤为重要。
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创立者石勒。在他母亲去世后,为了防止墓穴被盗,他秘密安葬母亲,然后大肆设立虚葬,声称其母葬于某山谷,而实际地点则无人知晓。最终,石勒自己于公元333年去世时,也采用了类似的防盗方式。
除了虚冢,岩崖墓作为一种新型的防盗方式,也逐渐流行起来。这种墓穴开凿在山崖中,防盗效果显著,但所需的技术与成本高,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。崖墓的典型例子有西汉时期的中山靖王墓和鲁王墓等,均是在悬崖中开凿而成。
在整个古代,中国的反盗墓技术与理念持续发展。不论是虚冢、崖墓,还是暗设机弩、用铁水浇筑等手段,均体现了古人对墓葬安全的重视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更多的反盗手法被采用,例如“伏弩”机关,也被称为自发射的暗箭,专门用来射杀试图接近古墓的盗墓者。
虽然盗墓手段与防盗措施不断演变,古人创造的反盗技术依然让人叹为观止。每一种措施都蕴含着深厚的智慧,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生命与死后世界的重视。